正文:建议至少阅读3遍
题号 | 题干 | 答案 |
1 | 影响制剂的非处方因素 | 温度、光线、水分、空气、包装材料 |
2 |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| 影响因素试验、加速试验、长期试验 |
3 | 水溶性抗氧剂 | 焦亚硫酸钠/亚硫酸氢钠(偏酸性药) |
4 | 金属离子络合剂 | 依地酸二钠(EDTA-2Na) |
5 |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| t1/2=0.693/K |
6 | 地西泮注射液+5%葡萄糖 析出沉淀 | 溶剂组成改变 |
7 | 诺氟沙星+氨苄西林 产生沉淀 | pH改变 |
8 | 盐酸氯丙嗪+异戊巴比妥钠 产生沉淀 | pH改变 |
9 | 两性霉素B注射液+NaCl溶液 析出沉淀 | 盐析作用 |
10 | 乳酸根离子加速氨苄西林水解 | 离子作用 |
11 | 氯霉素注射液加入5%葡萄糖注射液中析出氯霉素 | 溶解度改变 |
12 | 高锰酸钾+甘油 | 发生爆炸 |
13 | 药品储藏湿度 | 35%-75% |
14 | 药物进入血液前提前被肝脏代谢一部分 | 首过消除(首关消除) |
15 | 药物口服吸收的前提 | 水溶性 |
16 | 俗称“干粘合剂” | 微晶纤维素(MCC) |
17 | 常用粘合剂 | PVP、HPMC、CMC-Na |
18 | 常用崩解剂 | CMS-Na、L-HPC、CCMC-Na、PVPP |
19 | 常用润滑剂 | 硬脂酸镁、微粉硅胶、滑石粉 |
20 | 物料细粉多、可塑性差 | 裂片 |
21 | 片剂压力大、崩解剂性能差、粘合剂过强 | 崩解迟缓 |
22 | 片剂不崩解、颗粒过硬 | 溶出超限 |
23 | 薄膜衣中的致孔剂 | 蔗糖、氯化钠、表面活性剂 |
24 | 薄膜衣中的增塑剂 | 丙二醇、甘油、聚乙二醇、邻苯二甲酸酯 |
25 | 薄膜衣中的遮光剂 | 二氧化钛 |
26 | 水不溶型高分子材料 | 乙基纤维素、醋酸纤维素 |
27 | 肠溶型高分子材料 | 丙烯酸树脂(I、II 、III)、CAP |
28 | 胃溶型高分子材料 | PVP、HPMC、丙烯酸树脂IV号 |
29 | 非极性溶剂 | 脂肪油、液体石蜡、乙酸乙酯 |
30 | 极性溶剂 | 水、甘油、二甲基亚砜 |
31 | 半极性溶剂 | 乙醇、丙二醇、聚乙二醇 |
32 | 常用的防腐剂 | 苯甲酸钠、山梨酸钾、尼泊金类 |
33 |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| 十二烷基硫酸钠 |
34 |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| 苯扎溴胺 |
35 |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| 卵磷脂 |
36 |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| 司盘、吐温、泊洛沙姆 |
37 | 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 | 阳离子型>阴离子型>非离子型 |
38 | 醑剂 | 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|
39 | 甘油剂 | 只供外用、不能口服 |
40 |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| 枸橼酸盐、酒石酸盐 |
41 | 可溶片、分散片崩解时限 | 3min |
42 | 舌下片、泡腾片崩解时限 | 5min |
43 | 薄膜衣片崩解时限 | 30min |
44 | 硬胶囊崩解时限 | 30min |
45 | 软胶囊崩解时限 | 60min |
46 | 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溶解度(聚山梨酯) | 增溶剂 |
47 | 加入第三种物质与药物络合等(苯甲酸、碘化钾) | 助溶剂 |
48 | 加入混合溶剂(乙醇、丙二醇、甘油等) | 潜溶剂 |
49 | 目前制备注射用乳剂的主要乳化剂 | 卵磷脂 |
50 | 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| 芳香水剂 |
51 | 溶胶剂、乳剂、混悬剂 | 非均相液体制剂 |
52 | 沉降物容积与沉降前混悬液的容积之比 | 沉降容积比 |
53 | 混悬液常用稳定剂 | 润湿剂、助悬剂、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|
54 | 常用助悬剂包括 | 甘油、阿拉伯胶、羧甲基纤维素钠 |
55 | 常用的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| 枸橼酸盐、枸橼酸氢盐、酒石酸盐等 |
56 | 乳剂可逆的不稳定性 | 分层、絮凝 |
57 | 乳剂不可逆的不稳定性 | 合并与破裂、转相、酸败 |
58 | 微生物影响引起 | 酸败 |
59 | 乳化剂性质改变 | 转相 |
60 |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密度差造成 | 分层 |
61 | ξ-电位降低 | 絮凝 |
62 | 注射剂的渗透压 | 等渗或偏高渗(不能低渗) |
63 | 用作注射剂、滴眼剂的溶剂 | 注射用水 |
64 | 用作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 | 灭菌注射用水 |
65 | 注射剂常用抗氧剂 | 硫代硫酸钠、焦亚硫酸钠 |
66 | 注射用溶剂 | 乙醇、丙二醇、聚乙二醇、甘油 |
67 | 注射剂常用抑菌剂 | 三氯叔丁醇 |
68 | 注射剂等渗调节剂 | 氯化钠、葡萄糖 |
69 | 注射剂增溶剂或乳化剂 | 吐温、卵磷脂、泊洛沙姆188 |
70 | 热源致热最主要成分 | 脂多糖 |
71 | 热源性质 | 水溶性、耐热性、不挥发性、过滤性、 被强酸强碱破坏 |
72 | 除去容器或用具热源方法 | 高温法、酸碱法 |
73 | 电解质输液 | 氯化钠注射液 |
74 | 营养输液 | 氨基酸输液、脂肪乳剂、葡萄糖注射液 |
75 | 胶体输液 | 右旋糖酐 |
76 | 具有特制阀门系统、借助抛射剂作为动力 | 气雾剂 |
77 | 目前最有应用前景一类氯氟烷烃替代品 | HFA-134a(氢氟烷烃) |
78 | 不含抛射剂、借助手动泵压力 | 喷雾剂 |
79 | 临用前用适宜无菌溶液配制成注射液 | 注射用无菌粉末 |
80 | 三相气雾剂 | 混悬型、乳剂型气雾剂 |
81 | 油脂性栓剂基质 | 可可豆脂、椰油酯、棕榈酸酯 |
82 | 水溶性栓剂基质 | 甘油明胶、聚乙二醇、泊洛沙姆 |
83 | 栓剂常用硬化剂 | 白蜡、鲸蜡醇、硬脂酸 |
84 | 直肠栓剂塞入肛门口 | 幼儿约为2cm |
85 | 喷雾剂若要迅速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| 雾化粒径最好为1-0.5um |
86 | 口服速释制剂 | 分散片、口崩片、舌下片、固体分散物、包合物 |
87 | 在水中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| 分散片 |
88 | 在口腔不需要水即能迅速崩解或溶解的片剂 | 口崩片 |
89 | 固体分散体主要缺陷 | 不稳定、易老化 |
90 | 包合物常用材料 | β-环糊精(β-CD) |
91 | 滴丸常用脂溶性基质 | 氢化植物油、硬脂酸 |
92 | 滴丸常用水溶性基质 | 甘油明胶、泊洛沙姆、聚乙二醇 |
93 | 缓控释制剂的缺点 | 给药不灵活、昂贵、易蓄积 |
94 |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| 顺应性强、副作用小、减少总量、避免首关消除(非胃肠道) |
95 | 缓控释原理 | 溶出原理、扩散原理、溶蚀与溶出、扩散结合原理、渗透压原理、离子交换作用 |
96 | 溶出原理 | 制成难溶性盐、增大粒径 |
97 | 扩散原理 | 包衣、微囊、不溶性骨架 |
98 | 渗透泵的半透膜材料 | 醋酸纤维素、乙基纤维素 |
99 | 渗透泵的助推剂 | 聚环氧乙烷 |
100 | 渗透泵的渗透压活性物质 | 氯化钠、葡萄糖 |
101 | 经皮给药制剂的局限性 | 起效慢、存在皮肤代谢和储库作用 |
102 | 药物在人体内分布取决于 | 粒径 |
103 | 被动靶向制剂 | 脂质体、纳米粒、微球、微囊 |
104 | 主动靶向制剂 | 长循环、免疫、糖基修饰脂质体 |
105 |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| 磁性、热敏、pH、栓塞靶向制剂 |
106 | 靶向制剂评价指标 | 相对摂取率、靶向效率、峰浓度比 |
107 | 脂质体主要组成成分 | 磷脂和胆固醇 |
108 | PEG修饰增加脂质体柔顺性和亲水性 | 长循环脂质体 |
109 | 表面联接抗体,对靶细胞进行识别 | 免疫脂质体 |
110 | 利用肿瘤间质的pH比周围正常细胞的pH低 | pH敏感性脂质体 |
111 | 脂质体特点 | 靶向性、缓释、组织相容性、降低毒性、提高稳定性 |
112 | 脂质体物理稳定性 | 渗漏率 |
113 | 脂质体化学稳定性 | 磷脂氧化指数、 |
114 | 天然的高分子囊材 | 明胶、海藻酸盐、壳聚糖、阿拉伯胶 |
115 | 被FDA批准的可降解高分子囊材 | PLGA、PLA |
116 |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 | 吸收 |
117 | 药物从体循环到各个组织、器官 | 分布 |
118 | 药物经体内酶系统的作用 | 代谢 |
119 |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| 排泄 |
120 | 主要的代谢器官 | 肝脏 |
121 | 主要的排泄器官 | 肾脏 |
122 | 不需能量和载体、顺浓度梯度(高到低) | 被动转运 |
123 | 需能量和载体、逆浓度梯度(低到高) | 主动转运 |
124 | 不需能量、需载体、顺浓度梯度(高到低) | 易化扩散 |
125 | 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浓度、脂水分配系数、在膜内的扩散速度 | 简单扩散 |
126 |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 | 滤过 |
127 | 具有饱和现象、竞争抑制、结构特异性 | 需要载体 |
128 | 剂型吸收快慢 | 溶液剂>混悬剂>胶囊剂>包衣片 |
129 | 药物在肠道重新吸收入肝,再入血液循环 | 肠肝循环 |
130 | 无吸收过程,生物利用度100% | 静脉注射 |
131 | 用于诊断和过敏试验,注射量0.2ml以内 | 皮内注射 |
132 | 各种注射液药物释放速度排序 | 水溶液>水混悬液>油溶液>O/W型乳剂>W/O型乳剂>油混悬剂 |
133 | 脂溶性大的药物(脂水分配系数大) | 容易透皮吸收 |
134 | 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 | 最小有效量(阈剂量) |
135 | 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(Emax) | 效能 |
136 | 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 | 效价强度 |
137 | 引起50%阳性反应的剂量 | 半数有效量(ED50) |
138 | 引起50%动物死亡的量 | 半数致死量(LD50) |
139 | LD50/ED50 | 治疗指数(越大越安全) |
140 | LD5和ED95的距离 | 安全范围(越大越安全) |
141 | 卡托普利、阿司匹林、地高辛作用机制 | 影响酶活性 |
142 | 磺胺类、喹诺酮类作用机制 | 干扰核酸代谢 |
143 | 氢氯噻嗪作用机制 | 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 |
144 | 氢氧化铝抗酸药、甘露醇脱水 |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起作用 |
145 | 药理效应与被占领受体数量成正比 | 占领学说 |
146 | 受体的性质 | 饱和性、特异性、可逆性、灵敏性、多样性 |
147 | 当药物达到一定浓度,其效应不会随浓度增加而增加 | 饱和性 |
148 | 特定的配体只能与特定受体结合 | 特异性 |
149 | 受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微量的配体 | 灵敏性 |
150 | 第二信使 | cAMP、cGMP、DG、IP3、钙离子、NO |
151 | 亲和力较强、内在活性较强(a=1) | 完全激动药 |
152 | 亲和力较强、内在活性不强(a<1) | 部分激动药 |
153 | 亲和力较强、无内在活性(a=0) | 拮抗药 |
154 | 拮抗参数pA2定义 | 在拮抗药存在时,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效应,则加入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称为 pA2 |
155 | Emax不变、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| 竞争性拮抗药 |
156 | Emax下降 | 非竞争性拮抗药 |
157 |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 | 耐受性 |
158 | 病原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| 耐药性 |
159 | 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,组织和细胞的受体对激动药敏感性下降 | 受体脱敏 |
160 | 只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反应性下降,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反应性不变 | 同源脱敏 |
161 | 受体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,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 | 异源脱敏 |
162 | 长期应用拮抗药,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 | 受体增敏 |
163 | 使人产生一种周期性、连续性的用药欲望 | 精神依赖性(成瘾性) |
164 | 评价不同剂型或厂家的制剂 | 生物等效性 |
165 | 给药途径起效速度比较 | 静脉>吸入>肌肉>皮下>直肠>口服>贴皮 |
166 | 肝脏功能不好患者选用无需活化药物 | 氢化可的松、卡托普利 |
167 | 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药物(特异质反应) | 磺胺类、伯氨喹、阿司匹林、对乙酰氨基酚 |
168 | 结合型药物特点 | 无活性、不通过血脑屏障、不被肾排泄 |
169 | 甲苯磺丁脲+保泰松(影响分布) | 导致低血糖 |
170 | 华法林+水合氯醛(影响分布) | 导致出血 |
171 | 酶诱导剂 | 卡马西平、苯妥英钠、苯巴比妥、利福平、水合氯醛 |
172 | 酶抑制剂 | 胺碘酮、红霉素、酮康唑、西咪替丁、异烟肼 |
173 | 青霉素+丙磺舒 | 减慢排泄,药效增强 |
174 | 利尿药+各类抗高血压药物 | 相加作用 |
175 | 磺胺甲恶唑+甲氧苄啶 | 增强作用 |
176 | 降血压药+硝酸酯类 | 增加降压效果 |
177 | 甲氨蝶呤+磺胺甲恶唑 | 巨幼红细胞症 |
178 | 庆大霉素+头孢一代 | 肾毒性增加 |
179 | 螺内酯+补钾药 | 高钾血症 |
180 | 两个药物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受体 | 生理性拮抗 |
181 | 同一受体的激动药与拮抗药 | 药理性拮抗 |
182 | 华法林+维生素K | 抗凝作用下降 |
183 | 降糖药+糖皮质激素 | 影响降糖作用 |
184 | 左旋多巴+抗精神病药 | 抗震颤麻痹作用下降 |
185 | 肝素与鱼精蛋白属于 | 化学性拮抗 |
186 | 苯巴比妥使避孕药代谢加速属于 | 生化性拮抗 |
187 | CYP2C19弱代谢型人,服用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| 属于遗传因素 |
188 | 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阿米卡星需减量 | 属于疾病因素 |
189 | 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加服苯巴比妥,双香豆素血药浓度下降 | 酶的诱导作用 |
190 | 口服甲苯磺丁脲加服氯霉素,出现低血糖 | 酶的抑制作用 |
191 | 药物按正常剂量使用,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| 副作用 |
192 | 特异质反应、过敏反应属于 | B型不良反应 |
193 | 致癌致畸致突变属于 | C型不良反应 |
194 | 氨基糖苷类具有耳毒性 | 毒性作用 |
195 | 四环素导致二重感染 | 继发性反应 |
196 | 哌唑嗪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| 首剂效应 |
197 | 普萘洛尔停药引起心跳增加 | 停药反应 |
198 | 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引起 | 特异质反应 |
199 | 苯二氮卓类引起宿醉现象 | 后遗效应 |
200 | 致畸的药物 | 异维A酸、沙利度胺、己烯雌酚 |
201 | 具有肝毒性药物 | 四环素、他汀类、异烟肼、利福平 |
202 | 具有耳毒性药物 | 氨基糖苷类、呋塞米、万古霉素、萘普生 |
203 | 具有心血管毒性的药物 | 洋地黄、氯丙嗪、胺碘酮 |
204 | 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药物 | 非甾体抗炎药、ACEI类、环孢素 |
205 | 药源性味觉障碍、辛伐他汀引起的肌肉反应、吸入性麻醉药引起的恶心呕吐 | U类反应 |
206 | ChP | 《中国药典》 |
207 | USP | 《美国药典》 |
208 | EP(Ph.Eur.) | 《欧洲药典》 |
209 | 化学药、抗生素、生化药品收录在 | 中国药典二部第一部分 |
210 | 《中国药典》标准体系构成包括 | 凡例、正文、引用的通则 |
211 | 对正文所有有关的共性问题统一规定 | 凡例 |
212 | 注射液项下为“1ml :10mg”指的是 | 注射液装置1ml,含有主药10mg |
213 | 阴凉处 | 温度不超过20℃ |
214 | 凉暗处 | 避光并温度不超过20℃ |
215 | 冷处 | 温度为2-10℃ |
216 | 常温 | 温度为10-30℃ |
217 | 称取2.0g | 实际上1.95-2.05g |
218 | 精密称定 | 准确至称取重量千分之一 |
219 | 恒重 | 连续两次干燥重量差异在0.3mg以下 |
220 | 用于生物检定、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| 标准品 |
221 | 用于鉴别、检查、含量测定及仪器校准的标准物质 | 对照品 |
222 | 常用的鉴别方法 | 化学鉴别法、物理鉴别法、色谱鉴别法 |
223 | N>100时,取样件数 | |
224 | 测定易粉碎固体药物熔点 | 第一法 |
225 | 测定不易粉碎固体药物熔点 | 第二法 |
226 | 酚羟基鉴别反应(阿司匹林) | 三氯化铁反应 |
227 | 芳伯氨基鉴别反应(磺胺甲恶唑) | 偶氮反应 |
228 | 阿托品鉴别反应 | Vitali反应 |
229 | 吗啡鉴别反应 | Marquis反应 |
230 | 叶酸拮抗剂包括 | 甲氨蝶呤、亚叶酸钙、培美曲塞 |
231 | 地西泮活性代谢产物 | 奥沙西泮 |
232 | 具有饱和动力学特征药物 | 苯妥英钠、帕罗西汀 |
233 | 具有光毒性药物 | 氯丙嗪、司帕沙星 |
234 | 咪唑并吡啶结构药物 | 唑吡坦 |
235 | 苯妥英的磷酸酯类前药 | 磷苯妥英钠 |
236 | 高度柔性开链吗啡衍生物 | 美沙酮 |
237 | 凯琳结构苯双色酮 | 色甘酸钠 |
238 | 5-HT重摄取抑制剂 | 氟西汀、舍曲林、氯伏沙明 |
239 | 易与金属离子络合 | 四环素类 |
240 | 含有巯基药物 | 卡托普利、乙酰半胱氨酸 |
241 | 含有胍基药物 | 二甲双胍、西咪替丁 |
242 | 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| 氯丙嗪、甲氧氯普胺 |
243 | 不宜与柚子汁同服 | 硝苯地平 |
244 | 丙咪嗪的代谢产物 | 地昔帕明 |
245 |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救药 | 谷胱甘肽、乙酰半胱氨酸 |
246 | 芳基乙酸类抗炎药 | 双氯芬酸、吲哚美辛 |
247 | 对乙酰氨基酚的杂质 | 对氨基酚 |
248 | 解热镇痛药中的前药 | 贝诺酯、舒林酸、萘丁美酮 |
249 | 促进尿酸排泄药 | 丙磺舒、苯溴马隆 |
人划线